
近年来,湖北省认真组织开展“老干部手牵手”活动,大批老同志牵手贫困户以项目扶贫、技术扶贫、产业扶贫、驻村扶贫、文化扶贫、智力扶贫等形式参与扶贫攻坚,涌现出王勋尧、陈再明和华中农业大学“五老”团队等一批先进典型。
手牵手,做精准扶贫的“好帮手”
“王老回来后,村里干群关系更融洽了。”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唐平说起“王老”赞不绝口。“王老”全名王勋尧,今年75岁。2005年,他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后,从城里搬回栗子坪村居住。王勋尧主动和村党支部联系,召开村民大会,动员乡亲们解放思想,配合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等工作。如今,栗子坪村的乡村文化旅游越来越红火。
农民要脱贫,掌握农业技术很关键。在荆门市东宝区兴庙村,76岁的荆门市农业局原副局长陈再明,是乡亲们眼里的“大恩人”。他潜心研究,准确掌握了水稻基腐病的发病规律,让农民们不再谈“腐”色变。他还积极为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产业,在村里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。目前,该合作社共有200多户会员,贫困户占大多数。
谷城县农业局将34名退休专家分成粮油、蔬菜、林果、茶叶4个专家指导小组,给农民发放《致全县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》,公布专家的电话号码,24小时开通农业技术咨询指导热线,提供咨询服务。
心贴心,做乡村公益的“热心人”
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关键。“我们村的几条水泥路能修成,多亏甘炎海会长帮助。”站在大悟县三里城镇柏园村山顶的观景平台上,村党支部书记魏紫仙动情地说。在平台上放眼望去,村里的万余亩茶园尽收眼底。
72岁的甘炎海,是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。为了改善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,他多方奔走协调。在他的呼吁下,县直涉农部门倾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,对9个贫困村实施“思源回报工程”。眼下,这些村的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和甘炎海一样,72岁的嘉鱼县老区建设促进会退休干部胡明主,也是个能人。从2012年开始,他先后帮忙筹措资金80余万元,为净堡村顾家湾特色示范组,修建一条2公里长铺砂石的简易生产路,硬化200米长堤坝的护坡、沿湖水产养殖基地环湖路。
扶贫先扶智。2017年,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退休干部李军把自家屋子腾出两间,又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,办起“经典一百悦读社”,让村里的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。他们每月一小结,每年举行一次朗读、背诵比赛和诵读表演,发放奖金奖品;5本书全部会背的孩子,提供中学、大学的全部费用……
情换情,做永不歇息的“老黄牛”
“这么热的天,罗教授长途跋涉来这里,教我们种羊肚菌,我们再不努力致富,就太对不起他了。”随州草店镇农民老罗说。
80多岁的罗信昌,是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他和导师一起,在随州推广香菇种植。从香菇到羊肚菌,他和相关公司负责人一起,奔忙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,进行羊肚菌的种植实验。如今,羊肚菌开始在草店镇推广,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。“我要做头老黄牛,将论文写在田野上。”罗信昌说。
和罗信昌一样,蔡礼鸿、侯明生、张丑合等一批华农老教授,不顾年事已高,依旧在恩施市建始县的崇山峻岭中,为农民送技术、攻克水稻及果树病虫害。
老干部的奋斗精神,坚定了贫困户奔小康的信心,也激励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投身扶贫攻坚。“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爱护老干部,我们更应该为党分忧,为民谋福。”66岁的恩施市退休干部张献福这句话,道出了许多退休干部的心声。